根據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自治區鄉村振興局“全區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切實做好我城區脫貧人口就業幫扶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結合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標任務
大力推進職業技能培訓,落實完善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政策措施,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加大就業創業扶持力度,鼓勵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強非固定性村級扶貧公益性崗位的指導和監督,促進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脫貧人口務工規模不低于2020年底水平。
二、成立領導小組
為完成目標任務,特成立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玉炳彪 ?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副組長:?陳樹民 ?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城區鄉村振興局負責人)
?????????翚夢娜 ?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
成 ?員:城區財政局、城區文廣體旅局、城區經信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城區伊嶺工業委、各鎮人民政府各一名分管領導。
三、主要措施
(一)摸清底數,搭建平臺,助力穩崗。
動態摸排清楚脫貧勞動力務工基本情況、務工需求,通過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各類專場招聘會,促進外出就業。積極對接企業掌握用工需求變化,招聘信息實行動態更新,將線上招聘渠道“武鳴就業”、“南寧人社”微信公眾號張貼到城區各鎮、村屯,引導求職者通過加入當地企業QQ群獲取企業招聘信息,促進脫貧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就近就地就業,各鎮社保中心及時在“智慧人社”信息系統對脫貧勞動力資源信息數據進行更新,做到全面、精準、規范、完整。年內計劃開展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會10場以上。
牽頭單位:城區人社局
責任單位:城區扶貧辦、各鎮人民政府
(二)強化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就業技能水平。
把脫貧人口作為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重點對象,堅持就業導向,不斷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結合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需要及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需求,實施職業技能培訓。積極鼓勵脫貧勞動力自主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促進就業,對取得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專項職業能力證書的脫貧戶按相關政策給予培訓補貼以及培訓生活費補助。年內計劃完成培訓100人。
牽頭單位:城區人社局
責任單位:城區財政局、城區扶貧辦、各鎮人民政府
(三)開發臨時性扶貧公益性崗位。
根據行政村、安置社區社會治理、基本公共服務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指導各鎮合理設置非固定性村級扶貧公益性崗位,安置農村低收入家庭人員就業,促進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各鎮建立各種管理制度,城區扶貧辦、人社局、財政局要定期對非固定性村級扶貧公益性崗位使用管理、崗位補貼支出情況進行檢查。崗位期限從2021年5月-12月,崗位補貼標準為每人1000元/月,商業意外傷害保險補貼為每人10元/月,崗位補貼所需資金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中列支。
牽頭單位:城區扶貧辦
責任單位:城區人社局、城區財政局、各鎮人民政府
(四)落實就業扶貧車間獎補資金發放和認定工作。
落實扶貧車間獎補資金發放,聯合城區扶貧辦、財政局、農業農村局、經信局、文廣體旅局等部門扎實推進就業扶貧車間認定工作,結合鄉村實際推行多樣性靈活性的用工制度,引導各就業扶貧車間積極吸納脫貧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促進脫貧戶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對扶貧車間吸納脫貧戶就業且一年內累計工作不少于6個月并給付不低于6000元勞動報酬的,按每人2000元的標準給予帶動就業補貼。
牽頭單位:城區人社局
????責任單位:城區財政局、城區扶貧辦、城區農業農村局、城區經信局、城區文廣體旅局、各鎮人民政府
(五)做好重點政策的落實工作。
繼續做好就業政策宣傳及落實,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的工作開展。對脫貧勞動力新注冊個體工商戶在武鳴區內完成工商、稅務登記距申請獎補之日起18個月內,有固定經營場所,正常經營6個月以上,且申報獎補時仍在經營的創業實體給予一次性就業創業補貼。
就脫貧勞動力(含2014、2015年退出戶)跨省就業給予一次性交通補助500元/人,所需資金從自治區、市、縣扶貧資金中列支。
牽頭單位:城區人社局
責任單位:城區財政局、城區扶貧辦、城區經信局、市場監督管理局、伊嶺工業委、各鎮人民政府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認識。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為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必須強化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切實增強做好就業幫扶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積極穩妥做好風險防范和應對處置,確保脫貧人口就業幫扶工作取得實效。
????(二)加強組織領導。
將就業幫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重要內容,列入鄉村振興重要議事日程,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制度設計,優化政策供給,明確部門分工,全方位強力推動。
(三)加強督導宣傳。
要堅持目標導向開展工作調度,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工作扎實、結果真實。要及時總結經驗做法,充分利用多媒體平臺,宣傳促進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和服務舉措,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愛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就業創業的良好氛圍。
?
?
南寧市武鳴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1年6月21日